一樣的奮斗 不一樣的人生
——訪90級涉外會計專業校友吳培森
校友簡介:吳培森,1975年8月出生,廣東惠來人,1990年9月就讀于原汕頭供銷學校涉外會計專業。現有學歷在讀EMBA。1993年7月畢業后進入揭陽市惠來縣民政局工作,1995年2月在汕頭市航運總公司工作,2004年10月起在汕頭市華天富工業發展有限公司工作,2008年2月開始自主創業,先后創辦中資源投資擔保有限公司汕頭分公司、汕頭市金資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廣東金資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深圳澳中金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現任廣東金資投資管理有限公司CEO,兼任澳中金融與投資促進會常務理事,澳大利亞亞太證券交易所(APX)顧問,澳大利亞圣地亞文化發展控股集團首席顧問。
四月,美好的一切芳菲渲染著整個初春。在這充滿詩意的時光里,我們有幸采訪了廣東金資投資管理有限公司CEO——吳培森校友。在采訪過程中,吳培森校友以茶相待,淡淡茶香久久蔓延,點滴回憶氤氳成詩。
流年似水,情懷難忘
15歲那年,吳培森以優異的成績初中畢業。在面對人生第一個十字路口時,和當時大多數人所想的一樣,他選擇報讀師范類中專。但陰差陽錯的是,吳培森沒被自己一直熱衷的師范專業所錄取。盡管如此,吳培森仍抱著“既來之,則安之”的樂觀態度,欣然接受了汕頭供銷學校的錄取,讀涉外會計專業。接受了當時十分簡陋的學習環境,而此時他也偷偷地定下了目標,中專畢業后還要繼續進修學習。時至今日,吳培森仍始志堅持,不斷地為自己學習充電,繼續攻讀EMBA。
在供銷學校的三年學習生活,給吳培森留下了記憶深刻的人與事。“一日為師,終身難忘!”當時的班主任余壁芬老師,至今讓吳培森念念不忘。他回憶到,余老師不僅知識淵博,而且與學生們年齡相差不大,因此師生之間有很多共同話題,相處得也非常融洽。還有他的一位專業課老師也讓他印象深刻,這位老師時任國貿集團的會計師,在教學過程中,這位老師特別注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將自己多年來的工作經驗傾囊傳授給大家。正是這種教學方式,讓他不僅掌握了理論知識,更為自己日后的工作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正是老師們的盡職教導,使他們盡早成長成才。同學永遠也忘不了老師們的教導之恩。在2008年的一次聚會中,大家都發自肺腑地說:“非常感謝學校的老師!”
當時,吳培森還在班里擔任班長職務。他對待工作認真負責,從來沒有因為工作繁忙而怨天尤人,他與同學們和睦相處,待人以誠,因此贏得了廣大同學的擁護和愛戴。同學中每到周末三、五會聚在一起打打牌、聊聊天,彼此之間的友誼非常牢固。班里的一名女干部蔡林滋(現任學院計劃財務處科長)回憶說:“培森待人很好,很真誠!慷慨、大方!同學中如果有困難,培森得知后都能主動的伸出援助之手,去幫助他們排憂解難。”正因這種無私奉獻和純潔真誠的情誼,促進了他與同學間的感情加深。畢業后,他與同學們常聚集在一起,不時會組織聯誼活動。同學間的感情越來越深,友情像陳年美酒一樣越久越醇、經久彌香!
敢于拼搏,成就夢想
長江劈山開路,黃河迂回曲折,雖然軌跡不盡相同,但都有著奔流入海的奮進精神。畢業后,吳培森先是到揭陽市惠來縣民政局工作,后來先后調汕頭市航運總公司、汕頭市華天富工業發展有限公司等單位。工作中,他認真肯干,吃苦耐勞,虛心請教,得到了同事們的一致好評,2004年至2006年,他主持完成了華天富工業園區投融資項目和華天富信息記錄材料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籌建工作。由于在學校時練就的一手好字,深受老板的喜愛。豐富的工作閱歷,不僅讓吳培森實現了自身的個人價值,也讓他收獲了不少社會經驗和工作經驗。
2008年初,吳培森作出了一個影響他一生的大膽決定——自主創業。如此巨大的挑戰,對于一個從未有過從商經驗的人來說,確實是充滿驚險的。來自家庭的反對以及資金的緊缺,讓他在創業初期便陷入了困境。但是,面對他的執著與堅持,最終,家人還是默默地支持了他,并為他籌集了一筆創業資金,同事和朋友們也紛紛伸出援助之手,給予他無私的幫助與鼓舞。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夠創造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但創業,并非人人都適合。作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創業者,不僅要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而且要知道自己的最終目標。吳培森具有長遠的眼光,也擁有戰略意識,正是這種獨特思維,為他后來的事業成功埋下了伏筆。有一次,吳培森與一家公司洽談生意,這家公司要求很高,不少人想與其合作都沒有成功。在商談中,吳培森跟這家公司負責人交談中提到這句關鍵的話:“潮繡服飾,在別人的眼里看到的僅僅是一件普通的衣服,而在我的眼里看到的卻是潮汕文化。”他的這一想法得到該公司老板的認可,達成合作,也使得他的事業向前又邁進了一步。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潮汕人,吳培森創業的首選地是潮汕。他認為,創業時如果熟悉當地的風俗習慣,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隨著吳培森的不斷進取,如今他已經把公司拓展到了海外。在海外眾多國家中,吳培森選擇了在澳大利亞發展。他認為,隨著經濟全球化,華人移居澳大利亞的比例越來越多,現在澳洲的文化已經漸漸與亞洲的文化融會貫通,公司有著亞洲文化的熏陶,經營中加進了潮汕與亞洲元素,對于其經營與發展更為有利!這再一次充分展現了吳培森的戰略眼光和意識。
在發展目標上,他正努力將公司打造成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金融資本平臺;在企業文化上,他提倡“誠信、服務、協作”的團隊精神。誠信是促進公司內外有效溝通的橋梁,是公司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良好的服務有助于公司獲得反饋信息和指導策略;團結協作是一切事業成功的基礎,個人和集體只有依賴團結的力量,才能把個人的愿望和團隊目標結合起來,產生更好的效益;在日常管理上,他采用按勞分配的方式來提高員工的積極性,員工在工作中付出的心血越多,就能獲得更大利潤,同時也讓公司更好的運轉;在尋找合作伙伴上,他秉持“強強聯合”的原則,這里的“強強聯合”不是我們想象中的尋找強大的對手合作,而是以取長補短的方式挑選合伙人,在團隊合作中,每個人都能夠發揮自己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處,通過這樣的合作,打造一個更加強大的團隊。
努力進取,成績斐然
“陽光總在風雨后。”歷經數年風雨,吳培森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3年至2015年,他主持完成了圣地亞金鼐文化發展控股集團公司的上市整改工作,成功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潮繡”進行產業化、時尚化、品牌化改造,完成圣地亞由傳統服飾品牌企業向新興文化品牌企業的跨躍式發展,順利通過澳大利亞證券與投資管理委員會批準,在澳大利亞亞太交易所(APX)掛牌交易。這也是到目前為止,在澳洲上市的中國企業中唯一一家正式落戶澳洲的企業。通過上市,圣地亞把以“潮繡”為代表的潮汕文化推向全球,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資本證券化的標桿企業。
“潮繡”是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始于唐,盛于清,是我國“四大名繡”——粵繡的代表。“潮繡”獨具“墊-浮-勾-勒”的特種技藝,集中地代表了潮州木雕與陶瓷藝術的精髓,是唯一能表現鐘鼎彝器的繡種,被國家列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潮繡”針法豐富,有二針龍麟轉針、過橋針、凹針繡、墊筑繡等 60多種釘金及40余種絨繡針法;工藝有釘金立體繡、金絨立體繡、金銀繡等三大類。施繡材質豐富華貴,極具藝術表現力,其獨具的“墊-浮-勾-勒”的高超技藝達到了古代剌繡工藝的頂峰。在采訪中,吳培森帶著我們參觀了“潮繡”作品,無論是衣服作品,還是屏風作品,亦或是刺繡作品,都讓我們倍加贊嘆。我們贊嘆人類的聰明才智,也嘆服潮汕文化的博大精深。
商海拼搏,吳培森的最大感觸就是“學海無涯”,他始終堅持“活到老,學到老”,不斷地為自己充電。在平時,他通過各種不同途徑實現自我提升。同時,他認為與人交流也是一種學習,雖然每個人的感悟不一樣,但在交流的過程中,往往一個點、一句話便足以引起和帶給我們的思考和領悟。
把握當下,寄望未來
通過與吳培森校友的交談,我們領略到他樂觀的生活態度、堅持不懈的理想信念。這不禁引起我們深深地思考,也讓我們懂得了成功需要努力、需要奔流入海的奮進精神。采訪過程中,當我們問到他信奉哪句格言時,吳培森告訴我們,他把保爾·柯察金的一段話作為自己的座佑銘,時刻警醒自己,“當你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吳培森希望在校的師弟師妹們把握當下的機會,抓住時機,認真汲取知識的營養,努力的學習專業知識,打好理論基礎。因為,只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理論知識,才能更加有效地運用到實際操作中去,才能應對商海中洶涌的波濤和駭浪,才能像雄鷹一樣搏出長空。切記不要好高騖遠,眼高手低。要努力做好每個階段應該做的事情。同時,他也寄語學校能繼續發揚優良的教風和學風,在教學中更加注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能服務于社會的有用人才。
河蚌久經陣痛終能強壯自我,孕育出璀璨的珍珠,那段磨難是刻骨銘心的;鳳凰在烈火中煎熬,再涅磐重生,那段磨難是脫胎換骨的。回眸吳培森校友走過的路:學生時代的認真,工作時候的專注,創業時刻的勇往直前,這些都是他成功的源泉。成功,往往就是那段拼搏時代帶來的饋贈。無論是涓涓細流,亦或是江河湖海,都有奔涌向前的目標。吳培森校友的故事就是一則自信創業、成功感人的實例,讓我們更加懂得奮斗的人生意義!我們相信:吳培森校友已經領悟了潮繡“墊-浮-勾-勒”的高超技藝,一定能以其腳踏實地的實干精神追逐夢想,一定會創造出輝煌的事業和更加精彩的人生篇章。
院報學生記者/陳林敏
指導老師/唐林漢 莊舒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