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p id="dxwgr"><samp id="dxwgr"><listing id="dxwgr"></listing></samp></rp>
<rp id="dxwgr"></rp><tbody id="dxwgr"></tbody><progress id="dxwgr"><track id="dxwgr"></track></progress>

  • <th id="dxwgr"><p id="dxwgr"></p></th>

  • <tbody id="dxwgr"></tbody>
  • <rp id="dxwgr"></rp>

        <tbody id="dxwgr"></tbody>

        <button id="dxwgr"><object id="dxwgr"></object></button>

        <th id="dxwgr"><pre id="dxwgr"><dl id="dxwgr"></dl></pre></th><rp id="dxwgr"><object id="dxwgr"><blockquote id="dxwgr"></blockquote></object></rp>

          1.  
            踏平坎坷成大道 ——原汕頭商業學校辦學歷史回顧
            發布人:校友會復審  發布時間:2019-06-28   瀏覽次數:11

            踏平坎坷成大道

            ——原汕頭商業學校辦學歷史回顧

            /劉偉龍


            原汕頭商業學校座落在韓江支流新津河出海口側畔,雄偉壯觀的海灣大橋北端,毗鄰風景秀麗的媽嶼島。占地24,000平方米的校園中,錯落有致的教學樓、綜合樓、宿舍樓掩映在一片綠蔭之中。這所向社會輸送了大量的商業專業人才的市屬中專學校,在三十多年的辦學歷程中,并非一帆風順,而是幾經坎坷,白手起家,艱苦奮斗,矢志不移,才換得今日桃李滿園的碩果。汕頭商校的發展,再追溯到其前身汕頭商業教育的發展,無不體現著興辦商業教育的艱辛,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商業職教人員的心血。

            一、溯淵源,潮汕商教興學早

            汕頭瀕臨南海之濱,自開埠初始,便與商業結下不解之緣。據史料記載,早在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便有“沙汕頭港”之稱。過往商船經常進港避風、補給,岸上相應出現商店。至咸豐十一年(1861年),汕頭埠被定為通商口岸,英、美、德、法、日、荷等國紛紛在汕頭設立洋行和經營機構,商船進出頻繁,各地客商云集,商店林立,更加速了汕頭商業城市發展的步伐。潮汕地區人民勤勞好學,素享“海濱鄒魯”之美稱。隨著商業意識的覺醒,潮汕人萌生了舉辦商業教育,學習經商專業知識的愿望。1915年,設在市區外馬路的嶺東同文學堂改為嶺東甲種中等商業學堂。成為我省最早的培養經貿專業人才的專業學校。該校設立初、高兩級,學制均為三年。19261028日,學校遷往梅縣河西,改稱廣東省嶺東高級職業學校。抗戰勝利后又回遷汕頭,一直到解放初期才停辦。1943年,當時的汕頭商會為加速培養商業人才,在六邑會館汕頭商會內創辦了“汕頭市商會私立商業學校”,分全科和選科兩種,全科學制為一年,選科學制為半年。這些年興辦的商業財經學校,成為潮汕地區興學辦商業教育的最早一頁。

            二、建國初,商業教育發新芽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學校由人民政府接管,改稱廣東省立嶺東高級財經技術學校,后由國家合作事業管理總局管理,1953年停辦。1956年,國家基本完成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國營商業迅猛發展。而大部分商業干部來自部隊置業或店員工人,文化程度偏低,專業素質不高。為提高管理隊伍素質,適應國營商業擔負的“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任務,當時的汕頭專署決定創辦“汕頭商業干部學校”,培養現職的商業干部。

            汕頭商業干部學校擇定市區國平路紡織大樓(現豐棉商場)為校址,招收市區國營商業部門干部職工300余名,于1957年春正式上課。學員按原有文化程度分初中和小學兩級,學制定為二年,全部脫產學習,實行走讀。學校教員主要是從系統內各單位抽調一些文化程度較高的同志和業務骨干擔任。開設課程有文化課和專業課,專業課開設商業業務、財會、統計三大課程,同時還學習商業方針政策等。教材都是教員自編的,采用部隊式的速成教學方法。

            1957年,整風運動和反右斗爭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剛開學不久的商業干部也卷入其中。學校采取白天上課,晚間搞大鳴大放,寫大字報、開斗爭會的形式,堅持邊學習邊參加政治運動。后來,反右斗爭出現嚴重的擴大化,商業干部學校也不能幸免,有幾名教員被錯劃為右派。1958年,為響應建設南澳的號召,商業干部學校搬至南澳島,參加南澳鹽田的建設,學員邊上課邊勞動。1959年初,在南澳宣布學業結束,學員回原單位工作。至此,建國以后汕頭地區第一間培養商業干部的學校,便結束其短暫的歷史,宣布停辦。

            三、再崛起,遇文革又夭折

            六十年代初,經過一系列政治運動和三年經濟困難的洗禮,我國經濟進入了調整恢復時期。1961年,黨中央提出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有力地促進了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城鄉市場逐步繁榮,商品流通空前活躍。作為市場主體的國營商業機構為適應經濟形勢的變化,也相應進行調整,急需專業人員充實各級經營機構。針對這種情況,汕頭專署商業局根據省教育廳、勞動局、人事局、商業廳聯合通知精神,決定開辦汕頭專區商業職業學校。

            19648月,汕頭專署計委和教育局發文批復,汕頭專區商業職業學校招生計劃200名,學生來源為應屆高考落選的高中畢業生(非農業人口),新生錄取不另行考試,以高考成績定出知識質量的最低錄取線,擇優錄取。本屆開設財務會計、商業計劃統計、商業物價三個專業四個班,學制一年,按全日制中專要求開設課程,采用中專教材。學校領導班子和教師由商業系統抽調文化程度較高,業務素質較好的干部擔任。學校設在礐石汽車站旁的原財貿干部學校。從此,汕頭商校作為列入國家計劃的全日制中專學校,開始了艱難的創業歷程。

            64級實際招生173名,196410月上旬開始上課。當年寒假期間,為增進學生對商品流通的感性認識,豐富實踐經驗,學校決定不放寒假,全體學生到市區商業零售門店參加售貨勞動,支援商業旺季繁忙工作。1965年,中共汕頭地委發出指示,學生要到農村參加“四清”運動三個月。學校于19652月組織全體學生到揭陽縣的地都、南塘、五經富等公社,參加“四清”工作隊。學生通過與農民進行“三同”(同住、同吃、同勞動),并運用學過的知識,幫助生產隊進行財務核算,經受了鍛煉,體驗了生活,增進了見識,順利完成任務,于三個月后回校。

            學生參加“四清”期間,礐石的校址被駐軍借用為訓練場地。學生回校后暫時無法上課。經地委安排,學校暫搬移到位于潮州市的汕頭專區農業干部學校(潮州市南春路尾)。7月上旬,部隊集訓結束,學校才遷回礐石原址,繼續上課,并進入復習考試。9月下旬,首屆學員畢業,分配到商業系統內各單位工作。

            首屆學生畢業后,根據汕頭專署計委和教育局下達的1965年招生計劃,學校向汕頭專區內各縣招收非農業人口學生78名(汕頭市學生由商業職業學校招收)65級學生于196510月初入學,學校開設計劃統計和物價兩個專業班,學制仍為一年。19662月,學校組織全體學生到揭西的河婆、棉湖等地的基層商業單位進行對口實習,為期一個月。1966965級學生畢業。

            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風暴席卷全國,各地學校都“停課鬧革命”,商校也停業招生。12月上旬,地區商業局根據省商業廳指示,同意已離校的兩屆畢業生回校鬧革命。回校學生提出把學校改名為“汕頭專區人民商業學校”,并要求明確中專生待遇。學校組成革命委員會并以“廣東省汕頭專區人民商業學校”的名稱向來鬧革命的學生重發學生證。關于待遇問題,省領導答復待運動后期處理。至1967年春節前后,回校學生陸續返原工作單位。在校的教職工參加文革運動和商業局舉辦的各類學習班。

            196812月,學校正式宣布停辦。大部分教職工下放到惠來葵潭農場“五七”干校,有一部分調入商業系統內單位工作。學校大部分財產搬至干校,部分資料上交商業局。位于礐石的校址,由地區革命委員會和駐地海軍調換位于大華路的倉庫,并由地區財貿革委會分配給商業系統內的幾家專業公司和外貿局使用。這樣,剛剛上馬的汕頭專區商業職業學校,在史無前例的浩劫中,被迫下馬。

            文化大革命后期,隨著全國各戰線的整頓和國民經濟的逐步恢復,商業系統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1974年汕頭地區商業局擬文向上級要求復辦商業學校。197410月,汕頭地委組織部正式發文批復,同意成立汕頭地區商業學校。列為科級事業單位,并報省人民政府批準,定為中等專業學校。汕頭地區計委下達當年招生計劃80名,招收城鎮下鄉知識青年,以推薦保送方式錄取。學校開設商業財務會計、商業計劃統計、商業物價三個專業,學制二年。在一時找不到校址的情況下,學校的辦公及課堂暫設在地區商業局辦公樓三樓(市區懷安街40號)。

            該級實際招生66名,新生于1210日入學。由于沒有學生宿舍,入學后全部學生安排到商業系統內12家專業公司住宿,并參加各專業股的實習和勞動。學生入學后第一階段進行形勢教育、階級教育和職業思想教育,以及商業基礎知識課等。根據“教育要革命”的指示精神,專業課教學采取“開門辦學”的方法,學校每學期都組織學生到專區內各縣的基層商業部門,一面參加商業勞動實踐和農田、水利建設勞動,一面請當地商業部門的老同志講課。19768月,該屆學生在揭陽縣舉行畢業典禮。

            該屆學生畢業后,地區商業局與地區供銷社分家。當時實行的招生分配政策是“哪里來,那里去”,商業系統沒有招生任務,學校又一次宣布停辦。停辦后,學校財產分給商業局和供銷社,工作人員也分配到這兩個單位,其中大部分安排在地區商業系統工作。

            1976年粉碎“四人幫”,共和國迎來了新生。各條戰線都在撥亂反正,把被“文化大革命”顛倒的事物再反正過來。19781月,省商業局革委會轉發了商業部《關于辦好商業、糧食中等專業學校的意見》,明確要求:“要調動一切因素,把教育工作搞上去,為加速培養適應我國四個現代化發展的又紅又專的商業、糧食中等專業技術人才而努力奮斗”,汕頭地委組織部于19785月發文,正式批準成立“汕頭地區商業學校”。

            新組建的汕頭地區商業學校的校址仍設在地區商業處辦公樓內,三樓為學生宿舍,四樓為課室。地區計委下達了當年招生計劃,招收77級學生50名,開設財會專業班,為提高教學質量,學校在開學前組織教工到省商業學校參觀學習。自這一年開始,汕頭商校步入了正常運作的軌道,學校每年都根據國家計劃招生,直到2002年并入汕頭職業技術學院才停止招生。

            黨和政府對商校的建設和發展予以深切的關懷。學校復辦初期,地區商業局、財政局于19782月聯合向省商業廳、財政廳報告,要求撥給汕頭地區商業學校基建校舍專款。1979年,地區商業局決定把位于市郊外充公的市食品公司養雞場的1525平方米建筑和25.7畝基地轉讓給商校作為校址。19809月,學校正式搬遷,并進行基建。自此,汕頭商校結束了十多年動蕩漂泊的歷史,有了自己固定的教學陣地,開始在這片土地上開拓、創業,逐步營造起一座初具規模的中等專業學校。19819月,汕頭地區商業局決定把原汕頭地區商業技工學校并入汕頭商校,歸汕頭地區商業學校統一領導管理。

            步入正軌后的汕頭商校,在基礎建設,組織機構、教學管理等方面逐步完善。19822月,汕頭地委行署同意汕頭地區商校升格為行署局級事業單位,內部相應設立科室的辦公室、教務處、總務處。1983年下半年,汕頭實行地市合并,市管縣的體制改革,為適應這項改革,汕頭市編委于1984120日發文稱,經省人民政府同意,原“廣東省汕頭地區商業學校”改稱為“廣東省汕頭商業學校”。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汕頭商校走過了曲折坎坷的歷程,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在“科技興國,重在教育”的東風吹拂下,商校發展正朝著培養新一代高素質勞動者的目標前進。

            (資料來源/《汕頭商業學校學報》1996.1)




             
            日韩欧美亚欧在线视频,日韩精品亚洲专区在线影院,日韩免费视频线观看